呂彥堂的爺爺呂鴻漸是山西有名的琉璃制作匠師,早在1949年前后,就參與了山西芮城永樂宮、洪洞廣勝寺的修繕工程,燒制了全部琉璃脊獸和塔飾。他的父親是山西古建研究所的技術專家,曾參加過臨汾堯廟等國內重大古建修復工作。初中畢業后,呂彥堂便隨父學習琉璃及磚雕工藝,參加了登封少林寺、解州關帝廟、洪洞蘇三監獄、臨汾堯廟及鼓樓等大型古建琉璃燒制工作。
琉璃屬于低溫鉛釉陶,制作技藝復雜,一塊琉璃瓦要經過16道工序,花49天方可制成,素有“一片瓦一兩銀”之譽。琉璃制作主要經過備料、成型、素燒、施釉、釉燒等幾個階段。其作品多用在宮殿、陵寢、寺院、廟宇、寶塔等建筑上。在造型式樣、裝飾風格、工藝品質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。為掌握琉璃灰陶燒技藝和內涵文化,呂彥堂從基礎的備料開始學起,土石來源、品質鑒定、泥料陳化,他一一把關,積累了豐富的經驗。高嶺土、紫砂石等,他用舌頭舔一舔便知其品質如何。在捏花方面,他多次到田野觀察花草、樹木、河流等,并進行素描創作,從大自然中汲取豐富的營養。通過查找資料,向老師傅請教,熟悉各地風格特點、文化差異、表現手法,細細揣摩其中奧妙,每件作品力求做到形色俱佳,內涵豐富,光鮮照人。同時堅持訓練手上功夫,一鉤一挑,一削一平,盡顯功力。